综合百科

根据法律规定欺诈消费者是哪条法律

网友 2024-11-02 11:03:38 浏览量:

根据法律规定欺诈消费者是《消费者权益保**》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⑴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⑵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⑷以虚假的“***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⑸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⑹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⑺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⑻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⑼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⑽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⑾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⑿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⒀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采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个别消费者不得以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文义上来理解,欺诈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应无疑义,因此,并非经营者主观故意状态不需具备,而是“欺诈”二字本身已经包含或者揭示了经营者的故意心理。所以,在下列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⑴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

⑵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⑶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

⑷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

⑸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

经营者能够证明,就不是欺诈行为;不能证明,则构成欺诈。

《消费者保**》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消费安全以及对商品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可以依法要求赔偿。但发现经营者存在欺诈的行为,可以要求经营者依法赔偿三倍的金额,如果赔偿的金额不满500的话,可以要求赔偿500元。

TAG:欺骗消费者法律条例

相关文章

  • 夫妻之间财产如何分配?
  • 国家规定的丧假是几天?
  • 驾驶证分扣了12分怎么办
  • 怎样做到安全生产的工作?
  • 收到骚扰信息能报警吗,什么情况下可以报警
  •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是哪些
  • 公民丢失多少钱可以立案
  • 试用期离职当天说可以走吗?
  • 车辆报废手续都需要哪些
  • 帮个人信用卡代还怎么收费?
  • 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实时查询 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表
  • 人民币美元中间价什么意思 人民币美元中间价
  • 澳元汇率人民币换算今日价格表 6000澳元汇率换算
  • 电脑密码怎么设置(电脑密码忘记了怎么重置密码)
  • 外汇澳元人民币汇率 今日外汇人民币兑澳元
  • 和田玉什么颜色最贵依次顺序(和田玉颜色最贵排行榜)
  • 电动车十大名牌排名
  • 人民币加元汇率今日走势分析 人民币加元汇率今日走势
  •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人民币汇率波动
  • 1000000日元兑换人民币多少钱 1000000日元
  • 黔ICP备19002813号